张之洞

作者:唐浩明

送走谭嗣同后,梁敦彦又回到小书房,关起门来将刚才说的事对张之洞说了个详细。原来,他说的这件事发生在辜鸿铭的身上。

自从谅山大捷前夕,辜鸿铭从香港来到广州,进入两广总督幕府以来,已经在张之洞身边八九年了。从两广到湖广这八九年间,他的身分是翻译科主办。主要做的事情,一为充当总督衙门与广州、汉口的英、美等国领事馆的联络与翻译,二是检索每天送到衙门里的各国洋文书报,将重要内容摘录出来交给张之洞。张之洞对此事很重视,每天清晨起来的第一件事,便是阅读辜鸿铭昨天为他准备的洋文报刊摘录。辜鸿铭的本职事情做得很好,无可挑剔,但他的缺点很多,常常成为幕友们议论的对象。要说辜鸿铭这人,也可真说得上总督衙门一道独特的风景。首先是他的那副中西结合的古怪模样引人注目,这点自不必提了,单就他那一身打扮那一副神态,也格外地招人议论。

他一年到头穿长袍马褂戴瓜皮帽,他说他走遍全世界,惟有这种服装最高雅最舒服。这一高论博得周围人的一致赞同。但大家看不顺眼的是他脚下穿的不是人们通常穿的厚底布鞋,而是地地道道的洋人穿的皮鞋。

另一特色便是一根西洋拐杖不离手。中国人非老者不策杖,辜鸿铭初进督署不过二十几岁,便一天到晚提着一根拐杖,很令人看不惯。同寅问他,他回答说拐杖不是为帮助走路,是一防歹人,二防恶狗。久而久之大家也看出了,他其实也不是防歹人恶狗,而是故意做出一种异于别人的做派。

每天早晚两次,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身材瘦高,两肩后仰,右手拿一根不停晃动的手杖,脚底下不停地发出“踏踏”响声,一副趾高气扬眼中无物的怪人,不用问,此人即辜鸿铭。他那高视阔步、不加检束的神态,与幕友房里所有其他人的谦卑收敛、彬彬有礼形成鲜明的对照。辜鸿铭刚来的那一段时期里,大家都不喜欢他,很少有人跟他交谈。

但后来,幕友们慢慢发现他的许多可爱之处来。首先是他特别的勤勉敬业。他每天都是最早来,最晚走。他一天做的事比谁都多,却从无一句怨言。再则是他特别的坦诚直爽,表里一致。他有话当面说,从不背后说人的不是;说起话来是清水观鱼、竹筒倒豆,既不掩饰,也不留几分。凡事说了就过去了,不藏心里,不记仇恨。尤其令人佩服的是,他的中国学问的进展之快,使得幕友房的许多耆宿惊叹而自愧不如。

刚进督署那阵子的辜鸿铭,不要说中国学问了,就连中国话也讲不地道,写出的中国字来,不是少腿,就是缺胳膊,要边看边猜才能认全。幕友们在一起闲聊时,常常会说起前代旧事,本朝掌故,辜鸿铭听了很有趣,但他插不上嘴,因为他几乎不懂中国历史。大家也会津津乐道唐贤的诗宋人的词,辜鸿铭常会为那些美丽的诗词而入迷,但他也不能置喙,因为他知道的前人诗词很有限,至于同僚们的诗词唱和酬答,他更是沾不上边。

他终于认识到,离一个真正的中国人,他还差得太远,尤其在这人文荟萃的总督衙门,更有一种自惭形秽之感。辜鸿铭是个极为好强的人,既然回到中国,既在督署做事,就要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士人。他不能容忍自己这种被人讥嘲落在人后的状态。十多年的西洋求学史,使他对自己的天赋和才华有充分的信任,他决心在很短的时间内迎头赶上。他更坚信只要有个三五年的攻读,他就可以在中国学问上,超过周围这一批自认为才学满腹的书生们。

有人告诉他,求中国学问,不用找别人,身边的总督便是中国学问的泰斗,无论经史子集,无论文章诗词,他都是当今海内少有的大家。于是进督署半年后的一天,他走进签押房,问张之洞,欲探中国学问之宝,路在何处。张之洞送他一套自著的《輶轩语》,说你先读读这本书,一个月后再来找我。

辜鸿铭将《辅轩语》捧回,每天傍晚从督署回家后便挑灯夜读。全书不到三万字,他反反复复读了十遍,大部分都能背下来。这部为四川学子撰写的书浅近平易,语言流畅,很好诵读。每天晚上,仿佛张之洞手执教鞭,就站在他的面前,对他讲士人的德行、人品、志向,讲读书作文,讲经史,讲诸子百家,一步步地将他领到中国学问的门槛边。他想像里面一定是一片花香鸟语、祥云景星的极乐世界,他急盼张之洞带他早日跨过门槛去领略其间的万千风物。

一个月后,他将《輶轩语》送还给张之洞,请求总督再予赐教。于是张之洞又送给他自己的另一部著作《书目答问》,对他说,两个月后再来见我。

一连六十个不眠之夜,辜鸿铭沉浸在《书目答问》之中。他敬佩总督的博览群书,好学深思,他又惊叹自己的祖先原来为他准备了如许多的文字财产。他愧疚自己的浅薄无知,却同时又在这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面前困顿迷惘:这么多的书如何读,莫说一辈子,就是十辈子也读不完呀!至于穷究深研,更是无从下手。茫茫书海,舟楫何在,航线何在,彼岸何在?绝顶聪明的中西混血儿被自家的学问所震慑了,从一向狂傲自信的心中生出几分恐惧感来!

张之洞听完他的这一番感慨后,对他这种渴求上进的心甚是满意。他看出这是一个罕见的值得培植的人物:此类人不是通常意义上的英才,颇为类似古代的王勃、李贺,是异才鬼才,不常出,不易见,乃可遇而不可求。张之洞在《书目答问》列举的二千二百余种书中圈出五十个书目来,其中包括十三经、二十四史、老庄、韩、荀、楚辞、文选及李、杜、苏、韩等人的诗文。笑着对他说,这是你五年的功课,把这五十种书读懂读熟,你的中国学问的基础就打下了,但这还不等于你就是一个有见识有本领能办大事的人。在中国,读熟读懂这五十种书的数以万计,但其中真正能做大事的却微乎其微,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读通了还是没有读通。能不能通,通到什么程度,这不仅在勤于阅读,更在于有没有天赋。古人说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存乎一心之妙,不关乎后天的学习,而在于先天的秉赋。你先不去管这些,先去读吧。每一个月可到我这儿来一次,我抽出半天来为你传道授业解惑。

从那以后,辜鸿铭就一头扎进中国文化的经典。每隔一个月,他便带着平时所积累的各种问题,向张之洞请教。张之洞每问必详尽作答,毫无倦意。每次都让辜鸿铭满脑袋疑惑而来,一肚子欢喜而去。冬去春来,星移斗转,辜鸿铭在中国学问的海洋里扬帆猛进,破浪前行。

或许是因为从小漂泊海外,亲身感受过异域的冷漠,因而爱国情感比国人更强烈;或许是熟谙西方文化,深知其炫人光芒下的阴暗面;也或许是一种天生的本性,促使他易于认同、乐于皈依东方精神,总之,辜鸿铭一旦进入中国经典后,就完全被她博大的胸襟玄妙的智慧迷人的魅力所折服。就像多年浪迹江湖、饱受辛酸的游子回到母亲温暖的怀抱,憩息于宁馨的家园,辜鸿铭在这里得到了无穷无尽的乐趣。他不仅认为华夏文化是世界伟大的文化,甚至认为是西方不能望其项背的文化。他毫不掩饰自己的这种认识,到处都说,逢人便讲,以至于到了偏执极端的地步。

那正是洋学问仗着坚船利炮,以它磅礴不可阻挡的气势向东方涌来的时候,是朝野上下竭力巴结讨好西方列强的时候,那也是崇洋媚外情结在年轻一代的心里悄然滋长的时候,辜鸿铭以在海外二十多年,通晓十国洋话的身分而表现出的这种态度,令人惊讶,使人不可理喻。但张之洞对之特别欣赏。他常常当着众幕友的面夸奖辜鸿铭,不仅夸他敬业勤学,更夸他这种崇尚中国学问的态度。张之洞对幕友们说,不要看我张某人天天在办铁厂、买洋人机器,看我口口声声在说向洋人学习,其实我学习的只是洋人的技艺,是拿来为我所用,要说真正的学问,西方岂能比得上我泱泱中华。我们的学问好比长江大河,他们顶多只是湘江汉水,我们好比是汪洋东海,他们顶多只是云梦洞庭;我们好比参天大树的主干,他们顶多只是一些枝枝叶叶而已。

有了总督大人的支持,辜鸿铭的这种态度更为坚定了。也由于辜鸿铭以亲身经历在总督面前揭露西方的薄弱短处,同时也更使张之洞认为自己对中西文化的这种比较是正确的。

现在辜鸿铭已把中国的学问拿下来了。幕府的师爷,无论是谈经史还是谈诗文,他辜鸿铭都可以与他们谈得融洽而深入。由于他的过人聪明和机警,他常常会冷不防地出些怪点子来卡住那些侃侃高谈的师爷们,让他们突然噎住以至于翻白眼,于是他和周围的人便会捧腹大笑,其乐无穷。人们早已不敢小视这个辜洋务了,他不仅是个中西杂交的混血儿,他更是一个中西会通的学者。

他除了满腹中西学问外,人们发现他还有一个独特的性格:风趣幽默。在中国的士人中,不乏学富五车的耆宿,不乏博古知今的通人,不乏七步成诗的捷才,更不乏刚正严谨、矜持稳重的君子,但少见风趣幽默的快乐人。这或许是中国文化的特征,然而,这的确是一个缺陷。

公务闲暇,辜鸿铭常常会将他自己所编造,或从外文书报上看到的有趣故事说给大家听,又时常会发表一些惊世骇俗的怪论,成为众人饭后茶余叙说不休的谈资。

有一天午饭后,众师爷在院子里晒太阳,一边喝浓茶抽水烟,一边天南地北瞎聊天。辜鸿铭对众人说,我在洋人的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趣谈,诸位要不要听。师爷们见辜洋务要说外国人的故事,立刻来了兴致。大家围在他的身边,敦促他快讲。

他说有个英国人叫濮兰德,曾在总税务司赫德手下做过几年录事司,平时爱给英国报纸上写点中国风土人情,但大多是皮相之见,无甚看头,只有近日写的一篇议论中国官员衣服上的黼黻小文颇值一读。濮兰德说,西洋跟中国打了几十年的交道,为了打通中国市场,西洋费了很大的力气,耗费数不尽的军饷。在战场上西洋每战每胜,中国不是对手,但是到后来与中国官员办交涉,却又每一次都处于下风,反而是中国获胜了。这是什么缘故呢?西洋人纳闷不解。要说中国官员的才智胜过西洋人吗?他们一个个都木木讷讷笨头笨脑的,即使叫这些人去给西洋人看门都胜任不了。要说中国官员品行胜过西洋人吗?他们一个个都虚伪贪婪,见钱眼开,人品实在卑污。但就是这种无才缺德的人,为何西洋的钦差领事一和他们相遇,便心里恐惧,惶惶不安,最后在中国人步步进逼中不由自主地步步后退,使本来该得到的好处大大减少呢?西洋许多专家研究来研究去,都不得其解。最后让这个濮兰德给解开了。原来,这是中国官员衣服上的黼黻在作怪。他说中国官员衣服上的那些奇奇怪怪的花纹,其实都是人所不识的咒语。这些咒语包围着一个个不同的动物图案,一旦与外国人谈判,这些咒语便会自动驱使动物图案发出磨牙般的尖刻声音。这种声音使得谈判的西洋人头脑发胀、神态昏乱、恐惧发抖,宁愿吃点亏早点结束谈判,摆脱痛苦。濮兰德说,他问了许多有过和中国官员谈判的西洋领事钦差,都说听到过这种令人恐惧的磨牙声。所以,他向西洋各国政府建议,今后,若与中国官员们谈判,不准中国官员穿他们的官服,要他们改穿我们的窄袖短衣,耸领高帽,他们的鬼魅伎俩就无法施展,我们在谈判桌上就不会吃亏。

众师爷听后都开怀大笑。他们明知这是对洋人的调侃,却乐意用来暂抚被洋人伤害的心灵,求得一时虚幻的自慰。

又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师爷在做事的时候,突然放了一个响亮的炸屁,安静的文案房经此干扰,立时不安静了。隔壁房间的辜鸿铭也听到了,他端起一杆紫铜小烟壶慢慢地踱过来,对众人说。我说个故事给你们听——

有个西洋人名叫轨放得苟史,是个研究格致学的专家。因为听说近年来中国南方各省常患瘟疫,死了许多人,他心里怜悯,想把瘟疫病源找到,对症下药,抢救得此病的无辜中国人。他游历瘟疫盛行的几个省份,详细调查研究,最后终于弄清楚了。轨放得苟史说,中国的疫症来源于狗屁。狗之所以放屁,是因为狗得了病。而狗之所以得病,是因为狗吃了不该吃的东西。这些东西在狗的肚子肠子里发热作烂,狗性本凉,凉热相杂,则成结滞之病。狗一得此病,五脏六腑中的污秽之气便不能下通,积久为毒,郁而成气,毒气从狗的肛门里排出,则成了狗屁。狗屁蔓延,瘟疫发作。

一众师爷听了这个故事,笑得前俯后仰。那位年轻师爷笑后说:“辜洋务,你是骂人不着痕迹,骂我放的是有毒气的狗屁。”

辜鸿铭却正色道:“年轻人,你理解错了,这位轨放得苟史先生的故事,不是骂放屁的,而是讽刺今日中国做官的人。他的本意是说今日中国百病丛生,皆由管理者不当,而这些管理者都是些狗屁不通的人。”

幕府师爷们大多有点真才学,只是官运不济,不能自己掌印把子,嫉妒之心由此而生。想得到而又得不到,所以对于官场,他们比普通百姓更为反感,故而他们听了辜鸿铭这个“狗屁不通”的故事十分开心,广为传播。没有多久,武汉三镇的官场里都知道西洋有个研究狗屁的轨放得苟史的人。

辜鸿铭便这样常常给周围那些拘谨有余、放松不够的师爷带来乐趣,慢慢地大家也就不把他的古怪高傲太当成一回事,而愿意与他往来。

后来,幕友们又发现辜鸿铭的另一大缺点:贪女色。他已经有了妻子,并且为他生了一个女儿。两夫妻感情很好,但这并不影响他在外面拈花惹草。好女色,这是男人的常见病,本不奇怪,奇怪的是辜鸿铭喜欢的不是在容貌上,而是在脚上。兴许是在西方时间久了,从小长到大,他没有看见过缠足的女人。一踏上故国的土地,看到的都是裹成三寸金莲的女人,走起路来,一步三摇,颤颤巍巍。在辜鸿铭的眼里,这简直是人世间最美妙最不可言状的形态,相比起来,西方女人那种大步流星的动作,就显得非常的粗野,缺乏美感。他的太太的脚比一般女人的脚都要小,故他特别喜欢。他在外面寻的那些花花草草,也都是些长相一般而脚特小的女人。辜鸿铭并不隐瞒他这种独特的嗜好,也不在乎别人对他的讥笑,我行我素,任性所为。关于男女之间的结合,辜鸿铭还有一个奇怪的观点:一个男人娶几个女人是天经地义的。男人好比茶壶,女人好比茶杯。一把茶壶必须配几个茶杯才合适。反过来,一个茶杯配好几把茶壶就不合适了。辜鸿铭的这个比喻貌似有理,其实荒诞,但它新鲜有趣。一经出口,立时传遍三镇,很快又传到海外,成为当时中国的一句名言。这次梁敦彦告诉张之洞的事,就是因为女人而引起的。

三个月前的一个假日,辜鸿铭过江到汉口去玩,信步闲逛到江汉关旁边,被一栋乳白色的小洋楼吸引住了。这小洋楼上下两层,外形酷似苏格兰的民居风格,辜鸿铭猜想它的主人一定是位英国人。

洋楼用一铁栏杆围着,沿栏杆的是一排三尺来高修剪整齐的油绿女贞树。女贞树旁种着十多株郁金香。时正初夏,郁金香枝上绽开一朵朵美丽的花儿。鲜花翠叶围绕着乳白色的墙壁,组成了一幅色彩谐调的图画。这曾经是眼中再熟悉不过的风景了,不料今日在汉口的长江边见到。辜鸿铭久久地伫立在铁栏杆外,望着这一切,昔日苏格兰群岛的风光顿时在脑海里复活:小小的山包上长满了柔软的青草,草中点缀着各种黄白红紫小野花;一阵轻风吹过,青草低伏,野花摇晃几下后又挺直起来,让人觉得那不是小花,更像上下飞舞的彩蝶。远处是无边无际的蔚蓝大海,雪白的飞絮飘浮在与海水一色的天幕上,亮丽得如同刚从田里摘下的棉花。几只小鸟欢快地穿过头顶,落在一幢造型怪诞的小楼顶上,发出啾啾的叫声。一阵悠扬的歌声从远远的海滩边飘了过来,辜鸿铭仔细地聆听:夏日的和风吹动着我的丝裙,我来到河边放一只纸船,船上载着我写给他的信。远行的河水啊,请你将信送到福思湾,让他知道我有一颗火热的心。秋天的果园到处是一片亮晶晶,我摘了一只苹果亲了又亲。远飞的大雁啊,托你将一片苹果送到福思湾。那红红的果皮是我的唇印,那香甜的果汁,是我们成熟的爱情。

又是露莎在唱歌。露莎是一个牧羊少女,她每天早上迎着朝霞,唱着牧歌,将一群绵羊赶到山坡下吃草。每天傍晚她追着夕阳,唱着牧歌将羊群赶回家。露莎的活泼可爱,引起了正在爱丁堡大学求学的辜鸿铭的注意。十九岁的辜鸿铭风度翩翩情窦初开,他终于爱上了这个牧羊女,牧羊女也喜欢这位炽热似火的外国学子。每天一早,辜鸿铭走出学校大门,在路边迎接前来牧羊的露莎。傍晚他又特为送露莎走一段很长的路程,直到看见露莎的家门才返回。他们唱情歌小调,谈爱情诗篇,说庄稼收成,讲校园生活。他还对她谈那遥远而亲切的槟榔屿,谈自己从没去过却神往已久的东方古国。在异国他乡枯索的求学岁月里,温柔多情的露莎给辜鸿铭带来多大的慰藉和欢乐啊!他暗地下定决心,毕业后,寻找一个工作赚了钱后就来娶露莎。岂料两个多月后,露莎流着眼泪告诉辜鸿铭,她的父亲说他是个中国人,中国贫困野蛮,男人头上拖着猪尾巴,女人脚裹得小小的,不能嫁到那里去,逼她嫁给一个小厂主的儿子。露莎不能违背父亲的意志,明天就要离家出嫁了。露莎动情地说,她将永远记住这段珍贵的感情,永远不会忘记他。辜鸿铭怔怔地听着,不知说什么是好。露莎父亲的态度强烈地挫伤了这位混血儿的自尊心,在他的潜意识中,或许那时便种下了厌恶西洋渴望回到自己家乡的心思。从那天以后,辜鸿铭再也没有见到过露莎了,但露莎给他的爱情和分别时的深吻,却永远留在他的心中,铭心刻骨,永志不忘!

突然,江面上飘过来几滴雨点,将辜鸿铭从往事的追忆中苏醒,他奇怪地发现,那首露莎喜欢唱的情歌,还在被人唱着。他明白过来,原来是身边的歌声把他带回了爱丁堡大学时期的那段浪漫岁月。他定定神,发现这首苏格兰情歌是从小洋楼里传出来的。这就对了,这楼上一定住的是苏格兰人。你看这房子风格,这周边的环境,都在告诉你主人的国籍。是的,这里应是汉口的英租界。

“外面的先生,你听了好久的歌了,你能听得懂吗?”阳台上出现一个年轻的女子,她挥着手与楼下的辜鸿铭打招呼。

“听得懂,听得懂!”辜鸿铭快乐地回答。“你唱的是苏格兰古老的情歌《牧羊歌》。”

“你是英国人?”女人定睛看了一眼辜鸿铭,突然改用英语问道。

辜鸿铭觉得稀奇,那女子明明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怎么可以说出英语来?难道她在英国留过学,或许她根本上就是英籍华人?

“不,不是,我是中国人,我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读过四年书。”

“哦,太好了。”那女子显然也很兴奋。“天下雨了,先生,你要不要到我这里来躲躲雨,我们一起聊聊。”

辜鸿铭是个见了可爱的女人便情绪亢奋的男人。一个中国女子能唱英国歌,说英国话,素昧平生却如此大方地邀请他进屋,这有多可爱!辜鸿铭浑身血液奔腾起来。他高兴地说:“谢谢您,谢谢您,您开门吧,我就进来。”

一会儿,一个女仆出来,把铁门打开,辜鸿铭进了洋房一楼的客厅。客厅宽敞明亮,厅内的摆设完全是英国式,墙壁上挂的是鎏金雕花宽框大油画。正打量间,刚才在阳台上说话的年轻女人下楼来了。那女人显然给脸上补了妆,又换上一件合体的黑底金花丝绒旗袍,虽不很漂亮,却生动光亮。尤其令辜鸿铭兴奋的是,那女子有一双特小的缠足,走起路来袅袅婷婷,摇摇晃晃。辜鸿铭立时被她彻底俘虏了。

“欢迎您来做客,请问先生尊姓大名。”在女仆端上咖啡的时候,女主人有礼貌地问着。

“见到您,我很高兴。我姓辜,名鸿铭,字汤生。”辜鸿铭不知这女子结婚与否,在“太太”和“小姐”之间拿不定主意,干脆用“您”来称呼。

那女子笑笑:“我看您的模样,以为是英国人,却原来是道地的中国人。”

“不道地。”辜鸿铭笑着说,“我父亲是中国人,我母亲是英国人,我是个混血儿,用中国话来说,是个杂种。”

那女人大笑起来,露出一口洁白的牙齿,连声说:“先生是个很有趣的人,很有趣的人。请喝咖啡。”

“我应该怎么称呼您?”放下咖啡杯后,辜鸿铭问。

“我叫苏巧巧,是一个完完全全的中国人。我的丈夫是个英国人,他叫费格泰。你叫我费太太吧!”

“费太太。”辜鸿铭赶紧恭维,“您的苏格兰民歌唱得很好。调子唱得准,歌词也唱得很清楚。您的英文很好,您一定在英国住过多年。”

费太太莞尔一笑:“我一天英国也没去过。这歌是我丈夫教我的,除了这首《牧羊歌》外,我还可以唱几首英国小调,但我的英国话说得不好,只能说几句简单的。”

“费太太真聪明,没有去过英国,能唱这么好的英国歌,太不容易了。请问费先生是在领事馆做事吗?”

“不,他是做生意的,上个月回英国去了,要两三个月后才回来。”

辜鸿铭心里怦然一动,想着:这两三个月里如果我能天天伴着她就好了。

“费太太,您刚才唱的《牧羊歌》我也会唱,我唱给你听吧!”

“好,好!”辜鸿铭正要唱的时候,她又突然说:“等一等!”

费太太转身走进房里,出来时手里抱了一把三尺来高的琵琶:“我来给你伴奏。”

这太有趣了。中国的琵琶为苏格兰的情歌伴奏,辜鸿铭还是第一次遇到。费太太信手弹了两句,果然从琵琶弦上听来的西洋曲子又别有一番味道。辜鸿铭按捺不住满腔的激情,在费太太的客厅里引吭高歌起来。那纯正道地的苏格兰语言,那深厚雄壮的男中音,伴随着清脆激越的古老的中国琴韵,真是动听极了。

辜鸿铭在这栋小洋楼里足足呆了两个小时,出来时兴犹未尽。回到家里,费太太的小脚、琵琶弦上流出的《牧羊歌》时时在他的脑中浮现,如同一把火在心中燃着,烧得他心神不宁,浑身燥热。苦苦地熬过三天,他实在熬不住了,便去找协理总文案梁敦彦请假。梁敦彦那年和陈念扔等人入督署时,被安置在电报房。梁为人朴实不爱出风头,在电报房一呆两三年,并不受重视。有一天傍晚,京师总署突然来了一份紧急电报,电报房里所有的人都已不在了,惟独梁敦彦一人在房里读书。张之洞便叫他翻译,梁很快便译出来了。张之洞很高兴,跟他多聊了几句,这才发现原来梁是一个十分勤奋敬业的人,第二天便撤换原电报房的头目,让梁敦彦代替。不久又提拔他做了协理总文案,协助总文案梁鼎芬主管洋务、翻译两科。梁准了假,辜鸿铭匆匆过江来到汉口。他先去珠宝行里花一百多两银子买了一根珍珠项链,项链的中部还悬着一块翠绿暹罗宝玉。他把它藏在衣袋里,然后敲开费家的铁门。费太太见到他,也同样很高兴,说了一阵话以后,辜鸿铭邀请费太太到英租界一家英国人开的餐馆里吃晚餐。在跳跃的烛光下,在亮闪闪的刀叉间,他们边吃边聊,谈得十分愉快。

辜鸿铭趁兴拿出项链来,恳切地请求费太太收下。费太太并没有讲客气就收下了,并当着辜鸿铭的面把它戴在颈脖上。辜鸿铭很高兴。夜很深了,过江的轮渡也早已停开,费太太邀请他今夜住在她家,辜鸿铭大喜过望。这夜,他和费太太恩爱缠绵了大半夜。第二天,他坐在首班过江渡船上,想起昨夜的事来,心里又喜悦又有点害怕。这女人不是别人,她是英国商人的太太,倘若被那英商知道,他决不肯罢休,就此收场罢。但是到了傍晚,辜鸿铭又心猿意马起来,神差鬼使般地再次渡过长江来到英租界,费太太早已精心妆扮在家苦等了。辜鸿铭知道后,暗暗责备自己的胆怯。从那以后,辜鸿铭隔不了两三天就要过江与费太太幽会,原先的怯意早已丢到九霄云外。辜太太知道丈夫有了新的外遇,却奈何他不得。辜鸿铭为女人舍得花钱,辛苦挣来的银子源源不断地流入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