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

作者:亦舒


    我温和地说:“我醉了,我要回家。”

    我自顾自取过手袋,摇摇晃晃地站起来。一个箭步冲出小餐馆,截到部街车,回家去。

    我吐了很久,整个胃反过来。

    第二天公众假期,我去探望唐晶。

    她在听白光的时代曲,那首著名的《如果没有你》。

    “如果没有你/日子怎么过/我的心已碎/我的事也不能做/我不管天多么高/也不管地多么厚/只要有你伴着/我的日子为你而活——”

    “这个‘你’是谁呀?”我嘲弄地问。

    “这么伟大?我可不相信。”我说。

    “你最好相信,‘你’是我的月薪。”唐晶笑。

    我想了想,“扑哧”一声笑出来。

    唐晶看我一眼,“你反而比以前爱笑。”

    我说:“我不能哭呀。”

    “现在你也知道这苦了,连哭笑都不能如意。”

    我躺在她家的沙发上,“昨天那陈总达向我示爱。”

    唐晶先一怔,然后笑骂:“自作孽,不可活。”

    我问,“大概每个办公室内都有这么一个小男人吧?”

    唐晶慨叹:“那简直是一定的,每个机构里都有老婆不了解他的可怜虫,侍奉老板的马屁精,欺善怕恶的上司、抛媚眼的女秘书……哪里都一样。”

    我凄凉地笑,半晌说不出话来。

    以前我的世界是明澄的。

    唐晶改变话题。“自那件事后,令妹是改过自新了。”

    “是吗?她一直没来找我。”我有一丝安慰。

    唐晶说:“我并不是圣处女,但一向不赞成男女在肉欲上放肆。”这是二十多年来她头一次与我谈到性的问题。

    我有点不好意思。

    “子群现在与一个老洋人来往——”

    我厌恶地说:“还是外国人,换汤不换药。”

    “前世的事,”唐晶幽默,“许子群前世再前世是常胜军,专杀长毛,应到今生今世偿还。”

    我板下脸:“一点也不好笑。”

    “你听我把话说完,那老洋人是学堂里教历史的,人品不错,在此也生根落地,不打算还乡,前妻死了有些年,于是存心续弦。”

    “子群肯嫁他做填房?”我问,“将来老头的养老金够花?”

    “那你就要去问子群本人,她最近很想结婚似的。”

    我与唐晶联同把子群约出来。

    她见到我很欢喜,说到婚事,子群将头低下,“……他大概还有十年八年退休,以后的事也顾不得。宿舍约有两千多尺大,环境极佳。你别说,嫁老头有老头的好处,一不怕他变心,二可免生育之苦。教书是一份非常优美但是没甚前途的工作,如钱不够用,我自己能赚。”

    我颔首。

    她自己都能想通了,也好吧。

    “事情有眉目的话,大家吃顿饭。”我终于说。

    那一天以后,陈总达的妻开始每日来接他下班,走过我桌子旁总是铁青着脸,狠狠地瞪我一眼,一副“你以为我不知道你想偷我老公?”的样子。

    我不知道是好气还是好笑,最后还是决定笑了。

    老陈像是泄气球,日日一到五点便跟在老婆身后回家。

    老陈妻长得和老陈一模一样,夫妻相,只不过老陈的脸是一只胖橘子,而他的妻子一张脸孔似干瘦橙。好好的一对儿,我也不明白她怎么忽然就不再了解她丈夫,许是因为去年老陈加了五百元薪水的缘故吧,钱是会作怪的。

    这女人走过我身边的时候,隐隐可闻到一阵油腻气,那种长年累月泡在厨房中煮三顿饭的结局,跳到黄河也洗不清。

    谁说我不是个幸运的女人?即使被丈夫离弃,也还能找到自己的生活,胜过跟老陈这种男人一辈子,落得不了解他的下场。

    不久陈总达便遭调职,恐怕是他自己要求的。

    他走的那日,中午我们一大伙人订好午餐欢送他。

    连布朗这狐狸都很安慰地对我说:“老陈总算走了。”

    我微笑。

    他也微笑。

    由此可知每个人都知道这件事的来龙去脉。

    心境平静下来之后,寂寞更加噬人而来。

    为了排解太多的时间,我乱七八糟地学这个学那个,书法、剪纸、木偶或插花、法文、德文,班上都挤满寂寞的人,结果都认识同班的异性,到别处发展去了,班上人丁单薄,我更加寂寥,索性返回张允信那里攻陶瓷。

    现代陶瓷重设计不重技巧,张氏对于设计优劣的评语极有趣:“看上去舒服,便是一流设计,看上不适意,九流设计。”

    他把赚回来的钞票下重本买工具及器材,住在沙田一间古老大屋,拥有一具小小的电“窑”,每次可烧十件制成品。

    最有趣的是张允信这个人,他有点同性恋趋向,因此女人与他在一起特别安全,一丝戒心也不必有,光明磊落。

    这又是无数第一次中的第一次:以前见也没见过这一类人,只认为他们是畸型。以前的我是多么孤陋寡闻。

    张龙信这小胡髭不但英俊高大,有天才有学问,为人更非常理智温和,他品味高,懂得生活情趣,观察力强,感情细致,来往的朋友都是艺术家:专攻摄影、画画、设计服装、写作,坐在一起,啤酒花生,其乐融融。大家常走去吃日本或韩国菜,大快朵颐,毫无心机,有时我也跟着他们去听音乐、看电影,在这类场合中往往见到城内许多有名气的人。

    张允信老称呼我为“徒弟”,一次在大会堂楼头,他忽然说:“徒弟,我同你介绍,这位是张敏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