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霞小说 书评书讯 正文

《风起陇西》评论之不一样的三国谍战

2017-08-07 作者 : 书斋楼 阅读 :

《风起陇西》小说在线阅读   马伯庸作品集

     《风起陇西》大体情节是从蜀国情报机构顺藤摸瓜反魏国间谍时,牵出了一个潜伏很深还位居蜀国高官的间谍,于是主人公(。。额。。他叫啥来着,荀诩,一看马亲王就是熟谙三国,起这名字,很符合人物特点,既有荀彧忠于汉室的理念,也有贾诩鬼智一般的才谋)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幕后的BOSS,但最终发现这一切都是诸葛亮的安排,一方面为成为双面间谍获取魏国情报,另一方面是防李严,但在荀诩看来这与其是防范李严不如说是一步步逼反李严,然后对其进行打压以除去李严。最后就是这么个阴谋的小故事,如果这本书仅仅如此,那确实是本不错的厕所读物,但马亲王有三点让我感叹。

 
       其一是对东吴的战略分析。孙氏执掌江东已三世,其中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夷陵之战都侥幸获胜,使其愈发心理依赖长江天堑之险而驻足不前,因此对蜀汉克复中原的战略不太上心,心存一份坐山观虎斗的念想;另一方面几次主动进兵均已失败告终,合肥之战以后东吴不思进兵攻城略地,只求自保。客观想想,东吴的战力一直是渣渣的感觉,但就是依靠水势险要的地形,再就是瘴气湿热的气候,愣是让曹操、刘备两个枭雄望吴兴叹。因此,文中对东吴“对外消极对内自大”的心态描述很到位。此外,东吴并无宏观战略目标,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占了名义上的正统王者之师,兵力雄厚,占据广袤土地,兼之曹操人尽其才,识人用人之术颇为精当,手下官员中投降之人占了很大比例,四方有志之士前往效力;刘备奔波于汉室复兴大业,道德上成为勤王之师,尽管经历了汉朝桓、灵两帝的荒唐统治,汉朝仍旧占了得道多助的理论优势,虽不敢说是人心所向,但实际来看归附的降将再反叛的例子,蜀汉相对于曹魏则少了许多;相比来说,东吴就尴尬多了,只占了个占据江东三世的客观事实,即便早年孙坚获得传国玉玺却也不敢贸然行动,当然,不乏有人把孙权当成成长股来看,具有投资价值但并非蓝筹股或者绩优股。东吴将领主要是靠镇压南部蛮族的资历晋升军职,缺乏阵地对战、攻城战和大规模战役的经验(或者说出除了山地野战其他啥经验也没有。。。)。战略上的缺失和将领经验的不足两方面导致东吴对外扩张只有局部短期作战计划,长远规划则相对茫然。
 
       其二是对孙权称帝时吴蜀关系的分析。吴蜀联盟的逻辑基础就是匡扶汉室、共拒曹魏,兼之曹操雄才大略(三国志言“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 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深以为然),有一统天下之志,故而吴蜀联军以抗曹操。曹操死后,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建立魏国,刘备以顺承汉室正统名义建立蜀汉政权,孙权则一直以吴侯名义斡旋于两国之间。此前赤壁之战时亲蜀汉,等到吕蒙夺荆州后与刘备彻底翻脸,孙权立刻向曹操称臣,此后夷陵之战后孔明主导吴蜀二次结盟。名不正则言不顺,孙权终于在曹丕、刘备死后称帝,但这就再一次挑战了吴蜀联盟。既然孙权称帝,则复兴汉室的战略目标随之破裂,孙权和曹丕性质上一样也是篡位自立者,对于天下希望兴复汉室的人来说都是道义上不可忍受的。当然,务实的诸葛亮自然不会为了道义上的“兴复汉室”目标与东吴翻脸,因此对于孙权称帝也只能是承认,并表现相对积极去派遣使节进行庆贺,以让孙权本身就犹犹豫豫觉得偷偷摸摸做了件错事,看孔明如此大度,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于是更拿出了实际利益进行弥补。蜀汉用一个道德上的退让换取了实际的经济、军事利益。
 
       其三则是对孔明的一些认识,这是我想了很久的一点儿想法。《三国演义》中的孔明绝对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因此鲁迅的评价“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被人们所认可,其实细看陈寿《三国志》,对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未曾提及多少:“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陈图,咸得其要云。亮言教书奏多可观,别为一集”。《三国演义》中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城、赤壁之战均是孔明精妙算计、用兵如神的典范,但在正史中却未曾提及,但兵出祁山确实是孔明坐镇指挥,因此罗贯中的小说写法将孔明的用兵之巧过于出神入化了,真实的孔明既有萧何般理政理财之能,又有韩信统军进行大规模战争的运筹驾驭能力,却不具备张良诡谲用兵之才。(个人观点而已)我觉得《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形象可以分成两段,第一段就是刘备称帝之前,那时候的“状诸葛亮多智而近妖”这句评价确实适用,因为罗贯中这是把姜子牙、张子房两个人的形象加到了孔明一人之身,而第二段就是刘备死后诸葛亮主持朝局,如《三国志》一样,事必躬亲,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在《风起陇西》这本书中,孔明的形象是第二段的那样,并非《三国演义》前期那般掐指一算便知晓天机的形象,更加像“人”而非“妖”,但其实我觉得这样的孔明更加令人敬畏,更能显现其非凡的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会在意巴菲特今年资产增加多少、比尔盖茨花多少钱买了私人飞机或者是郎咸平又有什么丑闻(请原谅我不遗余力一直在黑郎叫兽吧),因为这些事情只是新闻,距离我们太遥远了,大家都只是看热闹罢了。可一旦有以下事情发生了,那我们的心态就不一样了,比如楼上的老王中了一百万彩票,朋友小李买了个新房子,甚至是同事小张和我这个月的业绩一样但比我多发了一百块钱,当这种事情发生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公平,凭什么,心中就有了嫉妒或者是羡慕。很简单,这种发生在我们周围的事情使我们可以代入这个环境去产生横向的对比,而当“比较”的心态一旦产生,我们会或多或少有“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感觉,当然,大多数情况都是前者,比下有余不太多,毕竟人都很难满足的。
 
       回到诸葛亮,这事也一样。我们这些普通人不管是否用45度角仰望天空都未必会能看懂哪个是天平座哪个是猎户座,但诸葛亮夜观星象就能预言什么东风将起或是敌军将有一员大将会死,我们只会嘴巴张大觉得他好牛逼,而不会去嫉妒他咋有这本事我却不会。因为这种妖化的孔明非常人,我们只会用看热闹的心态来看这些事情。而《风起陇西》这本书却是把孔明放到了一个正常人的角度,使得我们随时可以以“比较”的心态看到我们的卑微和诸葛亮的聪慧,这种机关算尽的孔明才更接近真实的孔明。
 
       这本书其实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孔明步步为营用计谋把李严引向了一条叛国之路,最终除掉了李严的故事。不简单的是:一、马伯庸把诸葛亮写成了正常的人,打破那种十全十美和同僚亲密无间一心为国的光辉形象,写了个诸葛亮用计谋除去政治对手的故事;二、紧凑的剧情凸显了诸葛亮严密的逻辑和对政局的一种大局观。
 
       先说第一个结论。刘备白帝城托孤,世人皆知白帝城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能当个好皇帝那你就废掉刘禅自立为帝,诸葛亮痛哭零涕表决心,不敢忘记刘备的知遇之恩,当竭尽全力辅佐刘禅,于是刘备让刘禅认诸葛亮为干爹(调皮一下,那时候的干爹还是真正的干爹!!!),尊为“相父”。故事到此皆大欢喜,刘备能放心闭眼,成全了一片仁德大度事事为汉室复兴而不在乎皇帝是否是自己儿子这种高尚大度的胸襟;诸葛亮面对皇位的诱惑果断拒绝,成全了三顾茅庐的千古佳话;刘禅也放心当皇帝,尽管稀里糊涂,但安乐二字确实伴其一生。 
 
       Are You Kidding Me?
 
      如果只是这样,那确实就是《三国演义》而已,但这段的背后却不止如此。
 
      首先,刘备的托孤是在下一盘大棋。刘备一世枭雄,他自己就是办过几件”故人亡、其子弱而夺其城”之事,陶谦的徐州、刘表的荆州不都是这么来的嘛,尽管中间他会推辞再三也会有无数的曲折,但事实就是如此,早晚他都是成为故人城邦的统治者。所以鲁迅那段“显刘备之长厚近似伪”的评语我深以为然,可以想想刘备的经历,且不说其屡败屡战的坚毅性格和败军后归附过多少“主人”的客观事实,姑且说三顾茅庐是真的,那就足以看出其内心坚韧、做事以最终目的为导向,可见其城府之深绝对是深不可测,因此鲁迅的评价绝对是中肯,或者说罗贯中把刘备的城府表达成忠厚仁德本身就是罗贯中的幽默,间接说其伪。(您要不同意就当我瞎说哈)
 
       枭雄刘备在身后之事上自然会慎之又慎,他一方面提拔李严为尚书令,将其和孔明同列为托孤重臣,另一方面和赵云等百官“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这事情往深里想就耐人寻味了。李严作为蜀中降将,未见史书记录多少才干,仅有共同编写《蜀科》(立法)和击败盗贼和越嶲夷王高定之功,却官封尚书令(百度百科:东汉时期尚书令是对君主负责总揽一切政令的首脑)。要知道,尚书令的官衔对诸葛亮才是实至名归,但那时诸葛亮虽为丞相,却是“录尚书事”,在东汉时期,录尚书事者一般是三公中职权较轻的,而不应是孔明该做的。放在现在的政治语言可以这么说某副市长,分管教育和联系海关两个职能可是分量不同的,孰轻孰重自然明白,教育局局长自然得听从这位副市长,但直属省里垂直管理的海关关长却不一定需要多鸟这位副市长大人(忽略其他政治因素)。
 
       既然如此,那刘备为何让李严担任尚书令呢?我觉得陈寿的对李严的一个评价可以解释一二,“都护李严性自矜高”,而且陈寿在《三国志》说了李严几件的破事,简单说,李严是个性情孤傲,难以与人相处的人。刘备选这么个人和诸葛亮搭档那自然大有深意,一是李严是降将,提拔重用李严会使其感恩,且安抚益州投降官员;二是李严性情摆在这儿,同僚搭档不好相处,朝廷自然不会一水跟着诸葛亮跑。举个例子,在很多政治小说中经常写道一把手二把手间的争斗,再具体点儿,市委不一定希望看到县委书记和县长一条心,两人有点儿矛盾才好管理嘛,俩人万一一条心,一心为工作还好说,可要是一心搞个贪污欺上瞒下,那后果就很严重了,所以自然不能因小失大,让其大环境和谐、小场合争闹也就无所谓了。(我已经强调了,这是官场小说中常见剧情,切莫代入实际环境)
 
       所以刘备一方面提拔李严安抚益州降官,稳固本土势力不跟着孔明跑,另一方面用旧情告诫赵云等故人,要时时刻刻想着咱们的交情,看好我的儿子啊。以诸葛亮的智商当然能看破这个局,还得乖乖配合演好这出戏,估计当时边嚎边哭,同时心里有一万头草泥马在奔腾。
 
       其次,李严的罢官也不是那么简单(哎,首先写的好长啊,后面简写)。历史记载诸葛亮出兵祁山,李严督运粮草。夏秋之季,正逢阴雨连绵,粮草运输供应不上,李严派人传话给诸葛亮,让他撤军,诸葛亮得到信后答应退兵。等到军队撤退,李严又故作惊讶,说:“军粮充裕,怎么又退军呢!”用意在于解脱自己督办粮草不力的责任,显出诸葛亮延误战机的错误。他又上奏后主,说“军队伪装撤退,其实是用来引诱敌人好与其决战”。诸葛亮便将李严的前后书疏原本手迹递上去,李严的错误和矛盾一下子暴露无遗。李严辞穷理屈,只得叩头认罪。
 
       搞笑吗?!这不就是活脱脱的一出小学大家都做过的傻事吗?!前一天晚上只顾着玩没写作业,第二天到了学校说作业忘在家里了,老师让回家拿,俩小时后自己拿不出,于是计策败露老老实实去罚站或挨揍。有常识的小盆友起码也得再找个理由什么没拿家里钥匙或者利用老师让回家拿作业的时间赶紧超级赛亚人附体把作业做完。但李严啥也没干,等到诸葛亮把两份李严的书信一上缴他就game over了。结果说明,尚书令、中军都护、蜀国第二大官的政治智慧不如小学老师的水平。
 
       任凭谁读这段历史都会哭笑不得吧。我不否认历史有时候就是很多荒唐的地方(比如指鹿为马,或者明朝下令“禁止民间自行阉割”,那时候想进中枢只需要一咬牙一狠心一跺脚!),但这件事实在让我想不透。
 
       好消息是,马亲王拿这段编了段阴谋论的故事,省得我再费心去想了。《风起陇西》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亮为除去李严,明地里把李严当个弥勒佛供起来,排挤李严让他没啥活干,暗地里派人装作魏国奸细去接触李严。长期受到排挤的李严终于经不住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施加的正面压力和奸细不停的撩拨,决心反叛蜀国,因此虚报粮草数目让诸葛亮的军队以为粮草充足实际则停供粮草。在做完这些事情后就叛逃到魏国,在路上被人截住,然后诸葛亮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质问李严“你丫对得起先帝嘛?这不是给先帝丢人嘛!”。羞愧的李严惶恐不安,于是诸葛亮把李严高高举起后再轻轻放下,告诉李严我给你出个主意:为了顾全朝廷的脸面,我会告诉世人你只是篡改粮草数据以至于贻误战机,怕事情败露就想逃回家中,但中途良心发现回来自首,这样我就不会杀你,而你儿子的仕途也不受影响。李严找了这么个台阶自然果断下台,从叛国罪变成了渎职,保全了自己性命,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说保证儿子没事,这话现在看看绝对是赤裸裸的威胁啊:你得替你儿子想想哦,你们想一起死吗?这些表演都结束后,诸葛亮将这出戏推向了高潮,告诉李严,你要好自为之,过几年还会起复你。李严这是又吃惊(不用死了)、又恐惧(他丫威胁我儿子)、又有幻想(他还会再重用我),李严自然吞下了这颗果子,并用余生都紧紧闭着嘴。史载,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李严得知这个消息后,认为以后再也不会有人能够起用自己了,因此心怀激愤而病死。如果这是真的,那只能说诸葛亮这盘棋下的太完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