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家营军工厂属于后勤司管理,沿着河水的两岸,共设立水力钻床一百座,为了提高水流的稳定性,河床上,建有水坝。
王斗到了这里,就见沿着河岸,长长的工棚排列,工棚内,摆放着一架架钻床,河水流过,钻头便不停的旋转。
这些个钻床,受力的部件,全部换成了青铜。
还有旋转的承轴,一样换成青铜,比以往的木制结构,承受力,还有使用寿命,都提高了不少。
每台钻床的后方不远,摆放着大箱,上面放着一根根钻好的铳管,王斗随便走到一个箱前,拿起一根铳管,就见钻孔平滑,均匀,王斗不由点了点头。
齐天良介绍,由于使用多年,又因为建坝,钻床的调速问题基本解决,加上丰富经验的工匠增多,现在水力钻床一百架,一个月至少可以钻取铳管七百根,比往常的五百根提高不少。
而且钻具的损耗率,铳管的报废率,更是下降不少,需要看管的人手,更少。
王斗颇为满意,使用机器,就是比使用人手,来得有效,稳定,只可惜河水受季节性影响大,枯水期间,比较麻烦。
贾家营军工厂,除了打制鸟铳,还生产盔甲与兵器。
打制盔甲并不简单,宋时的步人甲,甲叶达一千八百多枚,还有穿孔,细磨多道工序,制造一副铠甲,需要近月时间,西方的板甲,制造一副,同样要一个月时间。
大明的盔甲,虽然简化不少,要成形一副,仍然不是简单的事情。
穿过一些厂房。里面颇多的军妇,大明与靖边军内中镶铁的盔甲,缝制与镶嵌。需要耐心,这方面,大老爷们,比不过妇女同志有优势。内中的军妇,舜乡堡时代,一些人。就在盔甲厂做事,纷纷成为各级管事。
她们收入都不错,有些人,甚至收入比家中男人还高,这女人收入比男人高,不免产生了一些家庭纠纷,男高女低。是和谐的关键,女高男低,大部分是悲剧。
当然,让她们放弃丰厚的收入是不可能的,里甲长们调节时。只能督促她们家中的男人努力了。
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传来,走到一处颇大的厂棚,这里热气逼人,火光四溅,这里,便是王斗开设的,最主要打造铳剑的地方。
厂棚内,聚集了众多的军匠,来来往往的忙活着,他们分为多组,每组,都有经验丰富的管事与老匠,他们负责打造一些关键部位,还有武器打造后的质量检查,个个非常仔细。
毕竟,靖边军制度严格,武器不合格,事后追究的人员之一,便会到达他们头上。
这些管事,他们戴的头上狐帽颜色,还有罩衣两肩、领上,镶边颜色也与普通军匠不同,处处体现出等级。
穿行在厂棚内,军匠们忙个不停,个个聚精会神,甚至没注意到巡视的王斗等人,走到后方仓库,一箱箱的铳剑,也抬过来堆上。
武器入库,还需要经过一次的检查关口,这些铳剑,质量的标准之一,便是套口大小,需要附合一定的标准,使用时,可以劳劳套到铳管上,不能大了或是小了。
不过检查的结果,除极少数,基本上附合标准,这也是王斗早早实行武器标准化,使用明初度量衡的成果。
明初的度量衡,是非常规范的,早在洪武元年,明太祖就令铸铁斛斗升,用以校勘,降其式于天下,各商行店铺使用的度量衡器,必须赴官府印烙,乡镇百姓使用的斛斗秤尺,也要与官方颁发的相同才许使用。
大明度量衡管理完备,误差极微,大的方面,从丈、尺、寸,小的方面,从分、厘、毫、秒,甚至到忽,营造尺、裁衣尺上,都有精细刻算。
虽说随着商业活跃,商人们勾结官僚地主,恣意增大度量衡器具,造成一定混乱,不过只要恢复到明太祖时的度量衡标准,用来制造武器,便没有丝毫问题,零件标准化更没有问题。
早在舜乡堡时代,王斗便是依明初度量衡打造武器,这也是他军中武器精良的原因之一。
王斗也不认为,自己打制个鸟铳、铳剑,还要精确到秒,甚至忽的,眼前的标准,已经足够用了。
那些负责铳剑质量检查人员,便是各人持着鸟铳,将铳剑一一套上,感受铳剑合度,还有若干道程序,方能入库,他们也不敢马虎,一旦出事,轻则失去饭碗,重则下狱,由不得不小心。
而打制出精良武器,各人则有奖励,此消彼长下,靖边军武器名闻遐迩,就可以理解了。
王斗取起一把铳剑观看,感觉放在手上,还是有些沉沉的,这铳剑,除了套筒与前方弧起圆滚滚部位,余者部位,与印象中的刺刀有点不一样。
不是那种扁平的刺刀,而是整体都圆滚滚的,剑身观之,便若一尖长的铁棍,剑身前端约三分之二地方,都开有血槽,倒象莫辛那干四棱刺。
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无奈下的选择。
金属加工工艺不够先进,又需要结构强度,必然会设计成这个形状,1688年,法国陆军元帅戴沃邦设计出套筒式刺刀,靠枪管上的卡笋和刺刀上的卡槽将刺刀固定,截面呈十字棱形,便是这个样子。
最早,欧美国家都使用过三棱刺、或四棱刺,不过随着炼钢工艺的提高,这种功能单一的军刺很快被淘汰。
毕竟,白刃战中,军刺只能刺,不能切割,而扁平似刺刀刺空后,往回收枪的时候,还可以切割,尽早一步进入二次进攻,而且扁平刺刀,还有多种求生功能,军刺被淘汰,这是必然。
当然。三棱刺或四棱刺也有优势,就是刀体强度比扁平刺刀大,又好打造。经试验,靖边军铳剑,可以刺穿盔甲,也不容易折断。只要不是对上狼牙棒,大棍等武器,还有很有战斗力的。
虽说这铳剑功能单一。未来有可能被淘汰,不过那是长久以后的事,目前来说,还是合适的,所谓的求生功能,便交给靖边军人人都有的解首刀吧。
……
崇祯十五年,四月。东路。
得得声音,十几匹快马,顺着平整的道路,奔向了香营山住宅区。
马上各人,个个身着锦衣。头戴三山帽,别着腰刀,他们鲜衣怒马,个个靖边军军官打扮,沿途所见之人,无不投去羡慕的目光。
很快的,众人奔到一处山脚下,一条河流环绕而过,沿着山边与河水边,一座座宅院林立,宅院间,皆以青石板与鹅卵石道路连接,景色秀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