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血

作者:寐语者

  也许从一开始词人就隐约猜到了这段感情不完美的宿命,让人只能感叹造化弄人。这首词就是描述他们第一次分离后的相思之苦,"凭虚怅望,因赋是阕。""销魂都在夕阳中",正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此一别,梦寻千驿意难通。一句淡淡的"当时何似莫匆匆",竟然一语成谶,定下了这段感情的基调。"销魂都在夕阳中",大概老天见不得人间有这么美满的事情,让美好的事物总是要有缺憾,让完美的感情总是没有完美的结局。少桓的一句"这样你才对我好"终于让这"无边欲孽,终归情浓",然而天不遂人愿,人亦不遂人愿,哪怕是人间黄泉相随也只是奢望,生离死别已是宿命,只是无限怅惘曾经拥有,为何不能天长地久?

  少桓与昀凰"黄泉白骨"的誓言出自唐李昂《赋戚夫人楚舞歌》:"……不奈君王容鬓衰,相存相顾能几时。黄泉白骨不可报,雀钗翠羽从此辞。君楚歌兮妾楚舞,脉脉相看两心苦。曲未终兮袂更扬,君流涕兮妾断肠……"汉高祖刘邦的宠姬戚夫人,貌美善舞,刘邦死后为吕后残害致死,所谓汉朝人彘之祸。这首诗就是描写了戚夫人的一生,读来让人感慨。

  燃榇焚羽待涅槃:

  停云别苑,这个名字取得妙!晋·陶潜《停云诗序》:"停云,思亲友也。"停云诗,思友人而作也。未知所思者谁,得此荣耀。人之一生,日月于征,知己又能有几何?与"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杜甫《梦李白》里面的"落月"合在一起就成了旧时多用在书信里表示对亲友怀念的"停云落月"。第十二章中安排晋王与云湖公主入住此地,不仅远离皇宫方便行事,更让他们感受到不同于一般外邦使臣的待遇,多了一层朋友之间的亲近,令人有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哪怕仅仅是出于政治原因的考量)。

  "晋王随着沈觉一路穿花拂柳",这里的"穿花拂柳"出自毛文锡《接贤宾》:"香鞯镂襜五色骢,值春景初融。流珠喷沫躞蹀,汗血流红。少年公子能乘驭,金镳玉辔珑璁。为惜珊瑚鞭不下,骄生百步千踪。信穿花,从拂柳,向九陌追风。"咏的是驮着主人穿花拂柳冶游的聪明花骢。大家一定都已经意识到,晋王此人绝非表面上的穿花拂柳之辈,骨子里却是追风九陌的有志之人,与上文的"潜龙"呼应。"藤萝花径依九宫之格建筑",这里的九宫迷局其实一说大家肯定都能想起来,就是金庸笔下的瑛姑想了很久也没闹明白的那道数学题,出自汉代徐岳《术数记遗》,详述略过。

  第十二章的题目,其实已经透露了下面的重要剧情。《小尔雅》:"空棺谓之榇,有尸谓之柩。"同时烧掉的羽毛也是外在的东西,空棺外羽都用来比喻昀凰作为长公主或者后来的太子妃的身份,所以这里的燃榇焚羽,从计谋本身来看颇有些金蝉脱壳的意思。读到这里,对于昀凰的智慧和勇气由衷地感佩,又不由得担心,若这样的牺牲却换不来她想要的与子偕老,那该是怎样的痛楚?然而聪慧如她又怎会不知?只是一句"求仁得仁"便掩盖了破釜沉舟的悲壮,只剩涅槃之前的决绝与淡定叫人折服。这里"求仁得仁"出自《论语·述而》:"求仁而得仁,又何怨。"这里涉及商周时候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的历史故事,简而言之就是追求"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第十二章中昀凰用这句话直抒胸臆,暗示了不管这一争结果如何,她终究不会怨悔,所谓心安得其志。从这里我们可以猜测,昀凰主观上一心想回归少桓,但是客观上她并没有能力掌控局势的变化以及他人对于所谓承诺的守信程度,所以最终的结局很有可能是尽力却不可为。

  为谁斫断红丝腕:

  第十三章标题"为谁斫断红丝腕"出自元朝杨维桢所作《断腕楼》:"老羶裹骨木叶山,飞楼突起穹庐间。云是阏支好风节,快斧斫断红丝腕。红丝腕,为谁断?群酋什什圹中满。赵家侍儿言太迫,阏支面赤情頟頟。岂如南朝司户妻,断臂旌门大字题。东舟小儿食虎气,引得南兵石桥至。抹搭河边牝豕啼,孽风吹楼作平地。"断腕楼建于辽,当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回纥皇后述律平(后被尊为应天皇太后),可以说是辽国开创史上最重要的女人,她的韬略决断、远见卓识,是阿保机创立功业的重要支柱。她曾跟随在阿保机的身边,为他出谋划策,陪他四处征战,在"诸弟之乱"中显示了她不同凡响的军事才能;佐辽太祖开基立国,谋划的一场成功的契丹版鸿门宴帮助阿保机顺利统一契丹八部,建立契丹第一个皇权世袭的奴隶制国家;太祖死后更是凭借断腕殉夫,扫清异己的狠辣手段治国易储,让所有人俯首称臣,从而坐稳权倾天下的太后交椅。本文中,昀凰不论用何种手段,牺牲终归难免,也只有狠辣的一搏才可能搏回一线生机。更重要的一点,从这个标题我们似乎可以预见昀凰此去北齐已是必然,却终归无法如愿回到南秦,而她与少桓的感情只能像断掉的手腕,因其无法回归而成为实质上最具悲剧色彩的政治与权力的牺牲品。

  此身已随前缘误:

  "肌肤相贴,鬓发相缠,曾多少次缠绵在凤榻鸾帷,却是第一次共枕于帝后的龙床",借这一句话,我们来讲一讲"结发夫妻"的来历。"结发夫妻"一般指的是元配夫妻。头发在古代由于"受之于父母",被看得如生命一样重要,在浙南就有因"结发夫妻"而衍生出的"束发托身"与"投丝慰情"的民俗。"结发夫妻"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古代男人以胡须长短衡量人的学识,当时有一个皇帝胡子很短,故而登基前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睡。他的准皇后想了一个办法造假,她剪下自己的头发,仔细地接在皇帝的胡须上,一夜工夫,使皇帝的短胡子成了长胡子。次日皇帝登基时,臣子惊叹皇帝一夜之间胡须过脐,无不拜服。皇后剪发接皇帝胡须的好事为人称颂,于是人们将他们称为"结发夫妻",以此来表达患难与共、互助互爱的夫妻间的深厚感情。作为天子的少桓,结发妻子只能是皇后,所以这句话暗指了他与昀凰这段炽烈却没有名分、刻骨却见不得光亮的感情,不是结发胜似结发,凄美至极。

  回看流年是蹉跎:

  梅妆,又名"寿阳妆",始创于宋武帝刘裕的女儿寿阳公主,《宋书》记载:武帝女儿寿阳公主曾于正月初七日间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自后有梅花妆,宫人多效之。五代前蜀诗人牛峤《红蔷薇》中"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就是说的这个故事。到唐代发展为往脸上贴金箔花钿,成为一种化妆时尚,更有用翠鸟毛做成的"翠钿",翠色额妆更添妩媚。至宋朝时,还在流行梅花妆,汪藻在《醉花魄》中吟:"小舟帘隙,佳人半露梅妆额,绿云低映花如刻。"文人们爱极了这个故事,诗词里不断重现这个情境。白石著名的《疏影》词里便有"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这样的佳句。李商隐《对雪二首》之二:"侵夜可能争桂魄,忍寒应欲试梅妆。"白居易《新春江次》:"粉片妆梅朵,金丝刷柳条。"陆游《湖山柳姑庙》:"汀月生眉黛,溪梅试额妆。"寿阳公主的人生在史书上没有留下更多的记载,然而那朵小小的梅花,却将她的名字留在了暗香浮动的梅林间。世人传说寿阳公主是梅花的精灵变成的,因此寿阳公主成为正月的花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