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中国幅员广,人口多,江南诸地内河航行便利,一遇承平之际,其商业表面呈发达现象。但此发达程度,必须与全国人口幅员成比例,尤须突破传统习惯,改进商业组织,始能与西欧现代商业机构并论。以上所述,可见政治、法制、社会、金融各方面均阻碍此种突破之趋势。研究商人人身成分、商业资本、商业习惯,可以补助吾人之观点,证实其观测。
直接提供以上各点之历史资料,不易觏见。即明代作家偶一提及商人及商业,亦不过此等作家之印象。彼等既未能与现代商业接触,自无法估计法制自由、借贷发达、金融活跃条件下工商业可以继续发展之程度。是以此等作家字面上所称之盛衰,与吾人今日历史观点所称之盛衰大有出入。
在此情形下,小说资料可能为历史之助。因小说家叙述时事,必须牵涉其背景。此种铺叙,多近于事实,而非预为吾人制造结论。
冯梦龙(1571—1646)生于明末,为崇祯中贡生,曾任知县见容肇祖《冯梦龙生平及其著述》,《岭南学报》,2/2~3。。其所辑明末短篇小说,于1624年及1627年之间刊行为《喻世明言》(1965年香港中华版)、《警世通言》及《醒世恒言》(均1956年北京作家出版社版)。每书有短篇小说四十篇,合共一百二十篇,通称《三言》。其中叙有前代人物者,亦有承袭宋元话本者,但其观点代表明末社会情形。其间若干资料,不能全部置信,如有涉及神鬼传奇者,有将历代官名前后改窜者,有叙述唐宋,而其物价全用明末为准据者。《喻世明言》中《杨八老越国奇逢》将嘉靖间倭寇事迹,讳称元代,显系避免评议当日政府。《醒世恒言》中《施润泽滩阙遇友》,称苏州吴江县盛泽镇,“那市上两岸绸丝牙行约有千百余家”。但乾隆《吴江县志》卷四称盛泽镇明初居民只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见全汉升《中国经济史论丛》,页457。。此等未能置信之处,显而易见。除此之外,《三言》资料,涉及商人及商业者,前后重叠,可以彼此对证,尤可以与其他资料对证。如读者避免尽信其一时一事,或一篇一句,将其所叙作较有系统地收集编排,其结果当不至于全部脱离事实。
以下为自《三言》中窥见晚明商人之姿态。